修過近代物理的同學們大概還記得一個量子力學偉大的定律,海森堡測不準原理。大意是說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能同時被測量出來的,如果對其中一個參數測量的越準確,由於測量時的干擾,便使得另一個參數會變得更不準。所以量子力學常用機率來解釋。

我覺得用這套理論來解釋小孩子的行為模式,或是說親子間的互動過程,是最適合不過了。
就拿上星期來說,我去接Jacob時,褓姆說他有點拉肚子,食慾不是很好。我好吧既然這樣,晚餐就隨便給一點吃吃吧。沒想到一口接一口,越吃越順口,還跟我說還要。
這算是"好的"測不準,更多是"不好的"測不準:看Joyce玩一天很累了,奄奄一息在那邊哀號,說既然這樣就早點洗澡上床睡覺吧。沒想到早點上床後反而囉哩八唆,搞到比平常晚睡。

結論就是:如果我自作聰明""做什麼時,腦波強烈的訊號就會觸動他們小小的神經,反而讓他們做出相反的事。
所以不管電子是怎麼繞射的,最終總會打到屏幕上,月亮你不看它,它也還是在那裡。小孩這餐吃多,那晚睡少,最終總是會長大的。
或許就是這些機率學算不到的驚喜,讓生活如此繽紛多彩,重要的是享受與他們同在的一分一秒,小節就不要計較啦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n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